談荀子的“王道”思想
荀子的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相對于孔孟的思想更加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尤其是他的政治設想和對“王道”的論述,更是產(chǎn)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所要達到的“內(nèi)圣外王”境界,可以說在荀子思想中已經(jīng)給出了更加完整的途徑和解答。而他的學生韓非和李斯,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他的思想,并把其和法家思想結合付諸實踐,從而幫助秦國取得統(tǒng)一,這既是對荀子思想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法家思想的領域。所以,我們可以說,荀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儒家思想的一個總結和發(fā)展。
荀子的“王道”思想是荀子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王道”思想一方面是荀子對國家治理的一個設想,這可以說是荀子哲學思想的應用層面。而且荀子還論述了應用過程中的所要遇到的問題,并一一給予解決,這樣一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就可以拓展思路,使其思想更加的完善。另一方面,“王道”思想也同荀子的修身思想是相互補充的,二者共同構成了荀子以“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說“王道”思想是荀子修身思想的補充,是指“王道”思想所解答的是一個人如何達到“外王”境界的途徑和方法,這同荀子所論述的以“禮”修身從而達到“內(nèi)圣”的方法是一體的,二者共同為荀子最高理想“內(nèi)圣外王”做出了理論和方法上的解答。
荀子的“王道”思想主要講的是君主如何治國,荀子認為治國就是治人。荀子說“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既然治國就是治人,那么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治人?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應該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就是讓什么人來治理?第二就是應該秉持什么原則去治理?荀子對于這兩個問題也給出了答案。
第一個問題,荀子給出的答案是君子治國。荀子說“以類行雜,以一行萬。始則終,終則始,若環(huán)之無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認為治國者需要是君子才能行“王道”,而君子則是以“禮義”為信仰的人。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荀子所提倡的治國所秉持的原則就是“禮”。這也就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一、 荀子的“禮”
荀子的“禮”是什么?荀子在他的《禮論》一文中有所論述。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這段話道出了“禮”的實質,“禮”就是讓天下人的欲望得以滿足并且受到節(jié)制的基本規(guī)則。禮的基本內(nèi)容有兩個方面:“養(yǎng)”和“分”。
所謂“養(yǎng)”,荀子說“芻豢稻梁,五味調(diào)香,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故禮者養(yǎng)也”,這就是說,人有口、鼻、眼、耳、身,這五個方面的欲望需要滿足,這五個方面包含了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滿足了這些,人才有奮斗的基礎,才有奮斗的動力。這也就是荀子所說的“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所謂“分”,荀子說“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從中我們看出荀子的“別”就是指依照等級順序進行“養(yǎng)”。這個順序建立了有什么作用呢?荀子指出“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yǎng)體也;側載睪芷,所以養(yǎng)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yǎng)目也;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所以養(yǎng)耳也;龍旗九斿,所以養(yǎng)信也;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yǎng)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后乘之,所以養(yǎng)安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埶同而知異,行私而無禍,縱欲而不窮,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如是,則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則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故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群居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強脅弱也,知懼愚也,民下違上,少陵長,不以德為政:如是,則老弱有失養(yǎng)之憂,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事業(yè)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yè)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娉內(nèi),送逆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故知者為之分也。”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就是物質生產(chǎn)資料的分配必須以等級順序來進行,天子拿天子的一份,諸侯拿諸侯的一份,平民拿平民的一份,大家都能得到滿足,從而心甘情愿的去進行生產(chǎn)。“分”的重點在于懂得“節(jié)制”,不能越制。靠每個人的貢獻來確定每個人的等級,根據(jù)等級來決定每個人的“養(yǎng)”,所以節(jié)制才能保證等級,才能產(chǎn)生秩序,才能提高效率。效率高了,物質資料得到豐富,就能養(yǎng)育更多的人。這個一個良性循環(huán)。所以荀子說“孰知夫出死要節(jié)之所以養(yǎng)生也!孰知夫出費用之所以養(yǎng)財也! 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yǎng)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也!故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茍怠惰偷懦之為安,若者必危;茍情說之為樂,若者必滅。故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喪之矣。”荀子還指出“分均則不偏,埶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 ,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埶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就“養(yǎng)”和“分”兩者來說,“養(yǎng)”是目的,“分”是手段,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首先人有所養(yǎng),然后養(yǎng)有所分,最后達到天下皆有所養(yǎng)的最終目標。這就是“王道”的根本,這就“分”的目的,也就是荀子也是“禮”的精義所在。
二、 荀子對“王道”的論述
荀子把“禮”作為“王道”的最基本的原則。那么荀子的王道思想在細節(jié)方面是如何論述的呢?荀子在為政方面也是從“養(yǎng)”和“分”兩個方面來展開論述的。
首先,荀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懂得如何去“養(yǎng)”,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君主要做到人盡其用、物盡其才,讓每個人得到應得的獎賞,讓每個人的欲望都及時得到滿足。這樣才能使臣民更好生活,這也是君主的職責所在。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錯于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廣,神明博大以至約。故曰:一與一是為人者,謂之圣人。”“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人君之大節(jié)也。三節(jié)者當,則其余莫不當矣。三節(jié)者不當,則其余雖曲當,猶將無益也”“五疾,上收而養(yǎng)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夫是之謂天德,是王者之政也。”總的來說荀子認為,治國之人必須要愛人,愛人就要讓每個人都有所“養(yǎng)”,這樣才能使其得到教化。教化一方面可以使人們得到知識,發(fā)揮自身的潛力,獲得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能使其明白“分”的必要性,從而節(jié)制自身的欲望,認真的去遵守“禮”,推行“禮”。
第二,荀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分”,也就是明辨善惡、賞罰有度。君主對“分”的應用也有不同的層次,君主一方面要懂得“分”的重要性,也就是等級、獎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如何去辨別,評價、應用臣子的才能。荀子說到“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說,奸事,奸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yǎng)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這些話就是荀子對于“分”的重要性給予的論述。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荀子認為,作為君主,要充分的認識到等級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去運用手中的權力。荀子還說“彼持國者,必不可以獨也,然則強固榮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懼而求能者,如是者強;身不能,不知恐懼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之而亡。”“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觀其盛者也。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故君人勞于索之,而休于使之。”“故古之人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參之以禮;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義動靜,度之以禮;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臨尊,輕不得以縣重,愚不得以謀知,是以萬舉而不過也。故校之以禮,而觀其能安敬也;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與之安燕,而觀其能無流慆也;接之以聲色、權利、忿怒、患險,而觀其能無離守也。彼誠有之者,與誠無之者,若白黑然,可詘邪哉!”荀子的這些話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君主,不但要懂得“分”的重要性,還要懂得重視人才,合理的運用部下的才能。另外還要懂得辨別人才,在這里,荀子推崇用“禮”的標準去辨別人才。
三、 總結與感想
荀子的“王道”思想是荀子以“禮”為核心的思想的一部分。“王道”思想中有許多東西直到今天都值得我們?nèi)ソ梃b,并且可以作為我們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能力的手段和標準。比如,荀子認為要做王,先要做君子,這就是說,一個人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個人素質的水平。荀子認為“禮”是一個人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和方法,通過對上文“禮”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禮”要求一個人懂得“養(yǎng)和分”,一個人懂得“養(yǎng)”,也就是得到了一種愛人之心,一種更好的與他人相處,更好的領導別人的方法。那么一個人懂得了“別”,也就得到了一種自知、自律之心,有了這種態(tài)度,我們就可以公正的看待我們所遇到的事情,不會去奢求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和珍惜。
通過對荀子“王道”思想的體會,我們認識到,規(guī)則、制度的重要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有的是外在的強制約束,有的是內(nèi)在的道德標準,但是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規(guī)則的社會是什么樣子。君子,要有所守,要秉持著自己的規(guī)則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圣外王”體系正是這樣一個過程。荀子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達到這樣境界的方法。
當今社會,無論是政府、企業(yè)、公共事業(yè),都有著各自的管理體系和制度。但是這些管理體系所應該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就是“人性化管理”或者“以人為本”原則。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當成是制度最初的起點和最終的終點。荀子的“禮”主張通過對人的教化達到人的發(fā)展,這就是以人為本。荀子認為“人性”最基本的是欲望,人的發(fā)展就是不斷的滿足欲望、約束欲望直到引導欲望的過程。這可以說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雖然荀子“禮”的標準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但是無疑是一種可行的邏輯體系。能否達到同歷史的同步則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