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率先推出“網絡公開課” 網友“力挺”
2011年04月07日 仇逸 俞菀 新華網
“國內知名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登場啦!”2011年4月份開始,當人們點擊網易視頻的“公開課”內容,就可以觀看和聆聽到來自復旦大學的講座內容。
來自哈佛、耶魯、牛津、斯坦佛、普林斯頓等國外名校的網絡公開課已風靡全國,如今,復旦大學網絡公開課的推出令人眼前一亮。在與世界一流大學、全球知名學者教授同“網”亮相中,國產網絡公開課的魅力幾何?
講座視頻上網,“課堂”突破時空
首位走上復旦大學網絡公開課講壇的是臺灣中研院副院長、著名歷史學者王汎森教授。他對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都頗有研究。作為復旦大學“人文振興計劃”延請的光華杰出人文學者之一,他的系列講座題目《執(zhí)拗的低音》共分四講,內容為對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為何網絡公開課要從講座開始?校方表示,在復旦大學的教育理念中,講座是大學最重要的學術和文化活動之一,內容精煉、選題前沿,也利于教授與學生之間的觀點交鋒。
記者從復旦大學的主頁和論壇上發(fā)現,學校平均每年都有超過2000場各類講座,資源非常豐富。“過去5年來,我們積累了大約500場講座視頻,下一步計劃從中選擇一部分陸續(xù)公開上網,讓更多好學的社會人士分享。”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方明說。
“過去是邊走邊聽音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乘車時、工作間歇中會拿出手機,看下載的網課視頻。”在一家電子公司擔任副總的馬俊告訴記者,他印象最深的是耶魯大學的《哲學-死亡》網絡課程,“太精彩了,當雪萊·卡根教授盤腿娓娓道來的時候,我完全被大師的精神世界所牽引、所折服。”馬俊曾經在職攻讀復旦大學碩士,“現代大學不應該有高墻,除了講座外,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課程觸網。”
網絡公開課受網友“力挺”
記者發(fā)現,在復旦大學網絡公開課的頁面上,不僅有講座的梗概、現場視頻與照片,還有很多網友“力挺”的跟帖。有些網友看到精彩的講座預告,更是發(fā)出了要早起排隊等“沙發(fā)”(表示占領先機的網絡潮詞)的號召。記者數了數,王汎森教授系列講座的四講內容上網僅四五天,就吸引了網友45條“微博”留言與67條跟帖。
網友“華老夫子”說:“王汎森教授給我們的啟發(fā)很大。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僅是對歷史,對很多看法都受自己主觀的和現有知識的影響,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其實,很多事情是要追本溯源的。”
網友“沉默的大多數”說:“中國太需要這種開拓思維的課了!通過網絡視頻,我們得以分享大師的思考、學識和智慧。他們就像一個個太陽,讓我們不停地吸取能量……”
更多的網友則希望這樣的網絡公開課多多益善。如網友普渡說:“希望這樣的講座在網上多一些,可以讓博友們看見,多聽聽學學,必有收獲。”
還有不少網友對國內的網絡公開課提出了發(fā)展建議。網友“i達人”說:“希望高深的人可以把學問講得深入淺出一點,再生動一點,讓更多的人可以聽懂。另外,我看到網易視頻上還有國外知名大學,如哈佛、牛津、耶魯的近百門網絡課程,非常精彩。國內的公開課必須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才能在網絡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啊。”
讓名校公開課走得更遠更好
“雖然現在網絡公開課受到越來越多白領等各界人士的歡迎,但是國內網課真正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我國多年前就提出高校建設精品課程,并上網向社會公開,但是上網的情況、利用的情況不盡如人意,有的是死鏈接,有的長時間無更新,普遍影響很局限,遠不及如今的國外名校公開課,由此可見,如何促進高校資源社會共享、將網絡課程真正建設好還需要多方努力。
熊丙奇表示:網絡課程的真正風靡,也需要學習目的轉化,當越來越多的人不是為了學分、為了功利而學,而是為了開拓眼界、增長知識而學的時候,網絡課程才會擁有越來越強的生命力。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的使命就是為了灌輸知識,至于如何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講課是否有幽默感、有感染力,能否引起深思、改善學生的心知模式則甚少考慮。為了應對網絡時代、全球化的挑戰(zhàn),我們有必要在教師的考核、培養(yǎng)和自我目標設定上進行改革探索。”全國人大代表、東華大學嚴誠忠教授表示,除了上課風格、語言表達外,我們的高校還需要以更開放的姿態(tài)開發(fā)精品課程向社會公開,這些課程必須代表學科特色,并突破傳統經典范疇,更廣泛、更具時代性,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引領社會文化的大學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