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網(wǎng)絡的碎片拼不出真相
作 者:陳卓 來 源:中國青年報發(fā)表日期:2016-03-30
當重慶大媽在塑料玩具車前“被撞得”長坐不起時,一群游客被泰國的蝦壓得直不起腰。
前者“面目可憎”,后者“丟人現(xiàn)眼”。在信息量巨大的網(wǎng)絡世界里,如果沒有仔細甄別,兩段視頻就足以給他們“定罪”。
在只有17秒的視頻里,大媽坐在紅色的玩具車前激動地理論,小女孩兒拉著母親的手扭扭捏捏。沒有時間地點,沒有前因后果,雙方對話也很難聽清。
人們透過這扇小窗,只看到無理取鬧的大媽,并聯(lián)想到讓人恨得牙癢癢的碰瓷黨。窗口覆蓋不到的地方,人們更習慣添上累積已久的怨氣。有人猜測大媽靠向車禍司機索取賠償謀生,連玩具車也不放過。有人調(diào)侃“肇事司機沒有悔意,應嚴辦。”還有人義正辭嚴地呼吁“這屬于欺詐,我要起訴你來維護社會正義!”
直到殘缺的碎片被拼湊在一起,那些由想象和戾氣構(gòu)建出來的情節(jié)才被推翻。原來大媽確實被玩具車撞骨折,而且還和“肇事者”友好協(xié)商,“小女孩家屬提出找護工護理,卻被老人婉拒,稱自己照顧就好”。
貼滿譴責的網(wǎng)絡,很快又被溫情的話語沖刷——“我們欠大媽一聲道歉”。
道歉,容易得就像此前的諷刺挖苦。但所有的曲解與誤會,侮辱與損害,真的就能隨著一聲對不起全部煙消云散?
事實是,越來越多模糊不清的信息像玻璃碎片一樣散落在網(wǎng)絡空間,它們可以拼貼出萬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故事,但只要我們還習慣于用這些碎片來觀察世界,得到的就永遠是扭曲變形的真相。
在比拼誰聲音更大的年代,我們越來越喜歡站隊。而這些隊伍站立的基礎又如此薄弱,不堪一擊。一不小心,就會有人掉進誤解的鴻溝。就像幾天前,人們還找到了一段國外社交網(wǎng)站的視頻,讓中國游客全部成了靶子。
視頻里,一群黃皮膚黑頭發(fā)的游客面對自助餐廳的大蝦,不僅用盤子鏟得盆滿缽滿,還把吃不完的蝦成盤地剩在桌上。同樣沒有什么事實是可以確定的,模糊不清的情節(jié)滋生了人們對于中國海外游客的成見——“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其實背后反映了國民素質(zhì)和社會道德的深層次問題”。后來餐廳出面,人們才明白這其實是一段拍攝于兩年前的視頻, “用盤鏟蝦”是因為夾取食物的夾子不夠,且餐廳人多,用餐有時間限制。
對不文明現(xiàn)象的反思和批判沒什么不對。急速發(fā)展的社會中難免產(chǎn)生分歧和不同的看法,準確而完整的事實才可供所有人討論,才可能為形成共識提供堅實基礎。
在一段成都男司機毆打女司機的新聞中,我們先是通過碎片窺得施暴者的殘忍,并在網(wǎng)上大罵男司機“畜生”、“禽獸”,后來行車記錄儀顯示,女司機幾次危險變道,險些釀成事故,我們的口水又差點兒把女司機淹沒。事實終于掰扯清楚,但除了滿屏口水和涉事雙方遍體的傷痕我們又得到了什么?
我們對于扶不扶老人的焦慮,在一段淮南師范學院學生袁某扶摔倒老人被訛的消息中被無限放大,人們肆無忌憚地在網(wǎng)上痛斥老人“為老不尊”,直到后來淮南警方多方調(diào)查取證,認定女大學生負主要責任,痛斥者才一下子掉在事實的地面上,摔得面頰生疼。
在不斷更新的事實中接近真相,本是新聞的題中之義。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碎片,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也大多挑選最有熱度的進行甄別。所謂熱度,大多是站立在碎片上的互相攻擊。
真相大白之時,沒有人感到輕松。無休止的爭吵為戾氣的發(fā)酵提供了合適的溫度,受害一方因為無辜被冤積累了怨氣,圍觀者也越來越習慣暴力的語言,以及被這種淺陋的溝通方式所定型的刻板思維方式。
結(jié)果,戾氣和傷痕從來都沒有離我們遠去,只是隨著一次次攻擊和爭吵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深。
因此,希望應當寄托在新聞界,畢竟信息碎片之間缺失的部分要靠專業(yè)人員打撈。希望也應該寄托在每個人身上,或許不明白前因后果的視頻片段可以等一等再發(fā)上網(wǎng),或許,事實不清楚的信息可以等一等再開始評論。
或許等一等,就為事實浮出水面贏得了時間,也為社會共識的凝聚爭得了可能。